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:谁之过?

元描述: 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现象是否普遍存在?背后原因是什么?医疗机构“冲点”行为如何规制?本文将深入探讨 DRG/DIP 支付改革中的关键问题,并解析专家观点和监管措施。

引言: 随着医保支付改革的推进,DRG/DIP(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/病种分值)的费率/点值“跌跌不休”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是医保基金“盘子”缩小,还是医疗机构“冲点”行为泛滥?如何才能有效地规制这类行为,让 DRG/DIP 支付改革更加科学合理,切实惠及患者和医院?让我们一起揭开谜底。

近年来,DRG/DIP 支付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,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,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,控制医疗费用增长。然而,随着改革的深入,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,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 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的现象。

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背后的真相

DRG/DIP 点值可以理解为病组(种)分值的“单价”,其下降意味着医院的医疗收入减少,运营压力增加。那么,点值“缩水”的现象究竟是普遍存在,还是个别现象?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?

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指出,点值“跌跌不休”现象在部分地区确实存在,但并非普遍现象。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实际 DRG 总权重(或 DIP 总分值)增加较快,大于原来区域预算的 DRG 总权重(或 DIP 总分值)。换句话说,在医保基金总额稳定的情况下,医疗服务量增加,导致点值下降。

医疗机构“内卷”的困境

医疗服务量增加的原因,既有客观因素,也有主观原因。从需方来看,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,希望看更好的医院、用更好的新技术、吃更好的药,这些都会客观地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。

从供方来看,医疗机构使用新技术、新手段,是合理的。但为了在有限的医保基金“盘子”里获得更多分值,一些医疗机构可能会“多做一些住院病例”,甚至采取“高编高套”等手段,以期获得更多收入。这种盲目“冲点”的行为,最终会导致 DIP 点值“缩水”。

监管措施:完善出入院标准,加强过程管控

针对医疗机构“抢分值”“争蛋糕”现象,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强调,亟需完善医疗机构的出入院标准。当前,我国平均住院率超过 20%,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住院率接近 50%,这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,也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健康水平。

应亚珍提出,医保部门在制定区域总额预算时,应该将资金分配好,考虑区域内患者在异地住院的情况,以及这种情况占区域住院医保预算“盘子”的多少。同时,地方医保部门应该加强过程管控,实施月度、双月度和季度精准化分析,评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是否规范、合理,并将结果及时通报医院方。

DRG/DIP 分组越细,高编高套越易发生?

“编码套高”是导致区域内 DRG/DIP 总分值增加过快的原因之一。所谓“编码套高”,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调整诊断和编码填写,以获取更高额度的医保结算费用。

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表示,分组越细,从客观上来说,病种之间的边界可能就有一定的模糊之处,这给一些医疗机构提供了“高编高套”的机会。

解决之道:加强内部管理,加大数据筛查力度

为了遏制“高编高套”等违规行为,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内部管理,进行智能监管和定期抽查。同时,医保部门应该加大数据筛查力度,对违规行为进行公示,并在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核、医保基金年度清算工作中,进行约束和处罚。

人才缺口:病案编码专业人才的困境

现实中,一些医院缺乏病案编码的专业人才,导致数据上传报错率较高,甚至出现了“高编高套”现象。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许中认为,病案编码专业人才缺口大是 DRG/DIP 支付方式改革中的一大痛点。

解决方案:提升编码能力,加强信息化建设

许中建议,医院应该按照每 1000 个病人配一个编码员的比例组建编码员团队,并配备有临床经验的审核员,提升编码的正确率。同时,医院应该加大信息化投入,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手段,提高编码效率和准确性。

辅助目录:精准支付的保障

现行的 DIP 分组方案除了主目录外,还设置了辅助目录,包括疾病严重程度辅助目录库和违规行为辅助目录库,这些目录可以对 DIP 病种分值进行正向和反向矫正,实现精准支付,促进病种目录和医疗行为更加契合。

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:常见问题解答

1. 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现象普遍存在吗?

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现象并非普遍存在,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。

2. 为什么会出现点值“缩水”现象?

点值“缩水”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实际 DRG 总权重(或 DIP 总分值)增加较快,大于原来区域预算的 DRG 总权重(或 DIP 总分值),导致点值下降。

3. 医疗机构“冲点”行为有哪些?

医疗机构“冲点”行为包括盲目增加住院病例、虚编高套、低门槛收治住院病人等。

4. 如何规制“冲点”行为?

监管措施包括完善出入院标准、加强过程管控、加大数据筛查力度、加强病案编码人才队伍建设、利用辅助目录进行精准支付等。

5. 分组越细,高编高套越易发生吗?

分组越细,病种之间的边界可能就有一定的模糊之处,客观上来说,给“高编高套”提供了机会。

6. 如何解决病案编码专业人才缺口问题?

医院应该组建编码员团队,配备有临床经验的审核员,并加大信息化投入,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手段。

结论:完善制度,坚持改革

DRG/DIP 点值“缩水”现象的出现,反映了 DRG/DIP 支付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制度,加强监管,并坚持改革方向,最终实现 DRG/DIP 支付方式的科学合理,切实惠及患者和医院。

最后,我们必须强调,DRG/DIP 支付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。